這口味是我今年的目標之ㄧ,也是第一款「野味」果醬。

曾經跟朋友聊過,我一直夢想可以用台灣野生的水果來做成果醬,自己去採都沒關係,量少也沒關係,就是很想做。

四月初在東部旅行時,一位在上社區大學原生植物課程的朋友提醒我:「那些野生水果之所以會是野生,一定有其未被馴服的部份。」當下並不是很懂,只是單純的覺得「就只是做果醬嘛!」

後來我把目標鎖定在三種水果上,這三種水果都是陪著我長大的,一是龍葵(俗稱黑甜仔),二是野番茄,三是土芭樂。

龍葵在我搜尋資料的過程,莖葉部分的食用是沒問題的,鄉下常常拔來炒菜,至於果實,常會看到一句話「未成熟果實有毒,成熟果實可食用但不宜多吃」,這句「不宜多吃」到底不可以吃多少?在查不到資料之下,寫信去問了幾個政府的研究機構以及民間學術單位,很理所當然的,一封回信都沒有。在無法確定食用的安全性之下,這口味也就無疾而終。

至於野蕃茄,雖然找的資料都說可食用,可是有了龍葵的前車之鑑,雖然採了不少,也就放棄做成果醬了。

紅心土芭樂在網路上並不難找到資料。我看過的紅心芭樂有三種品種,一種比現在的珍珠芭樂小一些,以彰化地區產量最多,已經量產,很容易可以買到;第二種大約嬰兒拳頭大小(我在plurk說約50元硬幣大是錯的,眼拙。),小時候在鄉下隨處可見,目前只找到台南某農場在賣,可是產量有限;最後一種甚至比市面上的葡萄還小,兩個月前曾經吃過一次,這種就更少見了。我買的是第二種。

陳稼莊果園的野生種紅心土芭樂是有作計畫性的栽培,而且也加工成飲品做銷售,所以做果醬是一定沒問題的。可是再怎麼有計畫栽培,量也不可能太多,而且陳稼莊是很少賣鮮果的,而是賣加工產品,網站上可見銷售品項。為了買到土芭樂,還跟老闆娘在電話裡哈啦了好久才願意賣我。

好!紅心土芭樂拿到了,接著就是試做。

先簡單說一下試做流程好了。

一般都是在腦袋裡先預想口味、作法、切法、配方,大致上想好之後就是少量試做。第一天試做是看感覺,看水果切法、看準備流程、試吃,覺得沒問題之後到第二天再試吃、看放一夜之後的狀態、調整配方,接著裝瓶。通常果醬口味在這時候就可以確定配方及作法了,當然也會有經過第二次試做的口味,甚至有試都沒試就直接量產的。很簡單的說,試做就是如此。再來,說一下紅心土芭樂的試做過程。

第一次:試味道、看感覺。所以用最簡單的方法試做,果肉沒有用刀切,只稍微用果汁機打碎,籽也完整的保留,到第二天,嗯,真的很好吃,可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,籽太多。以我這種不討厭甚至喜歡芭樂籽的人來說,籽籽真的太多了,決定第二次試做要把籽過濾掉。

第二次:直接整鍋打成泥狀,剛開始過濾我就知道完了,濾不乾淨。果肉濾不乾淨總是有辦法解決,可是籽籽上面會附著一些膠狀物,這些天然果膠浪費掉很可惜,而且嚴重影響味道,細節在這裡不多說,總之第二次試做很糟,可是抓到了重點,就是「如何在不影響味道的情況下把芭樂籽濾的一乾二淨」。

為了這口味,我們跑了一趟陳稼莊在高雄的門市,很榮幸剛好遇到老闆娘,討教了一下濾籽的技巧,哈!跟我想的一樣,用洗的!用洗的最好是用熱水,因為熱水可以洗掉黏膩的部份,就像以前在麵包店洗奶油一樣。可是我不是在做飲料,不可能直接用熱水洗,剛好,陳稼莊有一種產品叫紅心土芭樂茶(沒聽過吧!),把茶用熱水泡開,因為不是茶葉,所以可以泡久一點增加濃度,同時也不影響果醬味道。

第三次:先切塊,把籽籽的部份挖出來,打碎之後用泡好的芭樂茶分三次下去洗,可以洗的很乾淨,濾掉的籽籽完全沒有剩餘的味道也沒有黏黏的感覺,芭樂果肉切丁,保留些口感。第二天,呈現出來的顏色跟第一次比起來較暗,應該是加了芭樂茶的關係,可是味道呈現的很棒,也沒有籽籽,口感跟味道都對了


 

土芭樂比50元硬幣還大,表皮不是很漂亮

而且有些澀味



 

美麗的斷面秀,看得出來籽很多。



 

第三次試做,挖空籽籽部份後的果肉。



 

第三次試做。濾的很乾淨的籽籽,真的很多!



 

芭樂茶,還可以看見很多籽。



 

好心老闆娘送我的芭樂茶試飲包。

 


 

由左至右。第一次試做、第二次試做以及最後成品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幸福果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